大家好,我是无相君。
昨天(4月12日),上海卫视的抗疫专题晚会被骂停了。
据悉,在很多上海人都在饿着肚子,基层工作人员生死疲劳的时候,上海卫视竟然要搞一个群星荟萃的晚会。
初心可能是好的,想给大家伙打打气。
但评论区几乎是一片骂声,就连晚会节目歌曲的创作者都表示看不下去了。
希望上海把心思多用在粮食和蔬菜的供应上面吧。
老百姓都吃不饱,哪还有什么心思看攒劲的节目?
当然,物流、吃饭的话题我们聊过了,大家的视线集中在民生上,我想,也该关注一下疫情之后的暗流了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,昨天我关注到了这样一个新闻。
4月12日,新加坡金管局发布消息,说自4月18日起,投资移民的资金门槛将从1500万元人民币,直接提高到1亿元人民币。
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提高?
无非是要移民的人太多了,对于新加坡而言,中国移民的富豪供不应求,自己的底气当然更足了。
现在移民的需求量大到什么程度。
厦门大学的教授戴亦一说从自己获得的行业数据来看,移居加拿大条件的增长率超过2800%。
“出国哪里好”的话题搜索增长率增加了超过2400%,“如何移民马来西亚”搜索增长超过2400%。
这个数据是非常夸张的。
此外Common APP公布最新数据:美国在2021-2022申请人数大涨13.4%,国际申请量最大国家就是中国。
李嘉诚说过,在商言商,不要用道德绑架商人。
的确,对于有钱人而言,自己的核心思想就是赚钱,即便是做慈善,捐款的背后往往也是为了利益的考量——或争取人心,或得到官方背书。
富人如果走了,那么对国家来说,是巨大的损失。
特朗普在任时期,就痛骂美国资本家,把厂设到中国,把公司开在开曼。
不给美国工人提供就业机会,不给美国政府交税。
相较于美国,中国的优势自然是市场,廉价劳动力和健全的工业门类。
那么,新加坡的优势是什么呢?为何会在短期内,吸引那么多中国富豪呢?
不得不说,疫情的防控策略是一大因素。
上个月,新加坡开启了自己的共存化模式,表示要拥抱开放。
纵观亚洲地区,采取清零模式的,可能只有中国和一位不怎么听中国话的小弟了。
对于资本来说,在短期内,这是不利的。
因为资本需要流通,需要交易。
采取严格的静态管理,会让资本感到恐惧和萎靡。
很多企业因封控,财务周转困难。有些企业发行了企业债,如果不能按时给付就会形成违约。
有些企业拿着投资人的钱,却无法进行商务洽谈,新项目一个都没有。
最重要的,还是外贸。
最近,苹果公司在国内的多家关键供应商暂停了在上海及昆山的生产。
业内知名的苹果爆料王、分析师郭明錤表示,上海和昆山两地完全生产复原可能等到四月底或五月初。
从长远来看,持续的中断可能会损害供应链的弹性和消费者信心。
动态清零,意味着产线随时有中断的可能,资本为了追求安全,自然会想好后路。
4月11日,路透社表示,苹果将在印度生产iPhone 13,并计划开启iPad的生产线。
过去,这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生产的。
一个鲸鱼的后面,往往是很多产业和就业。
上海聚焦了很多半导体企业,我非常担心的是,如果世界都走向共存,会不会给我们的外贸造成持续的不利影响。
有位经济研究人士说过:
昨天在小区群里,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欢呼即将解封,有一个说能复工就更好了。我心里暗暗苦笑,就算明天全解封,这些欢呼的年轻人恐怕不知道,他们中的有些人恐怕很快就要面对失业了吧。
现在是有钱,买不到菜。
就怕到时候菜是能买到了,兜里的钱却不够了。
高盛经济研究报告指出,3月最后两周高、中风险地区城市占到中国GDP的三分之一,对疫情实施严格限制的省份生产中断;一些省份暂停外出就餐服务,对消费的打击可能更大。
野村控股的经济学家也示警,中国经济衰退的风险持续上升,估计45个城市约3.73亿人处于完全或部分封控之中,相应GDP占比高达40%。
几天之前,高层举办了一场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,并在会上发出了警告之词:
“政策要提前发力……退税减税降费、专项债发行使用、支持企业稳岗等政策的实施,都要开始紧凑安排,地方也要因地制宜,推动合适政策,并阻止任何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。”
一时吃不上菜,我们是不怕的,毕竟疫情总有好转的一天。
但是产业和就业,却是一个国家的筋骨,伤筋动骨,才是最要命的。
希望大家能在关注民生的同时,更要想到民生背后的隐忧,中国开放发展的势头,是不能停下的!